工业化水产养殖
我们一直在努力

泥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方案

泥鳅是一种分布广、适应性强、杂食性的淡水经济鱼类。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兼具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泥鳅在一些含氧量低、水质较差的恶劣环境中适应能力很强,是我国传统的养殖品种之一。泥鳅的工厂化养殖在国内比较少,但随着养殖水体的污染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出,越来越多的人尝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本文旨在为泥鳅工厂化养殖提供部分参考。


泥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计
种苗来源与放养
种苗选择要选用体质健壮、规格均匀、无明显病伤的。放养前先经温度适应,然后用8mg/L的高锰酸钾溶氧浸泡消毒15分钟左右。

养殖池
养殖池修建为上端正方形,下端锅底形,最大水深可设置1.8~2.8m,池中心底部设置35cm的底排孔,池水经此孔由水压压出上涌至位于池侧的水处理系统。

养殖水处理系统
养殖池排出的水经过总排水管首先进入沉淀池,除去大颗粒污物,然后进入生化反应系统,利用生物、化学技术将循环水中的NH4和有机物转化为硝酸盐,进行生物处理,去除养殖废水中亚硝酸盐、部分氮磷。经生化反应系统处理后的水体进入TH一体化水处理设备中,在去除水体泡沫、CO2、氨氮、磷、溶解酶、蛋白质、源水铁锰重金属离子、残余鱼食粪便悬浮物的同时,自动对水体曝气增氧,使水体溶解氧含量迅速增加,水体含氧、溶氧、活化。经过滤后的清洁水质自动流入专用紫外线杀菌消毒设备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后,经温控设备加温,重新流入养殖池,实现水循环使用。

泥鳅养殖池水体循环示意图

日常管理
随时观察养殖池、回水池水位及各出水口流量变化,及时调整补水,以确保水路畅通、循环正常、及时将池底残留物排出池外排。

水质监测
每天规定时间对养殖水体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如PH、溶氧量、氨氮、亚硝酸盐等。了解最低溶氧、最高溶氧及其昼夜变化,确保水中溶氧含量保持在3mg/L以上,以提高饵料的摄食、消化、吸收和利用率,加速泥鳅生长。

合理投饵
视水温变化及摄食反应,投喂泥鳅专用膨化颗粒饵料,粒径1.2~1.6mm,日投食量控制在池鳅总体重的3%~5%,分4次投喂;实际投饵量以在规定时间能将所投饵料摄完且底排出水口无残饵排出为适度,确保饵料足而不余、泥鳅饱而不剩。

病害预防
泥鳅的防病工作贯穿养殖全程,以生态综合预防为重点。放养前重视池子消毒,做好养殖用水前置处理;放养时严格鳅种浸泡消毒;放养后及时清除水面漂浮性杂物,确保池水清洁卫生;做好生产工具消毒,各池单独配置,确保专用,以避免交叉感染。

泥鳅对循环水养殖系统的适应性
泥鳅是适应性很强的小型经济鱼类,能较好地适应循环水养殖。在循环水系统中,泥鳅通常喜集群栖息于浅水处,对溶解氧的要求不高,即使在溶氧低于1mg/L,也不会影响摄食。

泥鳅在循环水养殖中的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适宜与否直接关系到养殖对象的生长快慢及产量高低,同时也会影响水质控制和鱼体生存。在传统的池塘养殖中,泥鳅的放养密度通常为3750~7500kg/hm2,而使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密度可达到25000kg~37000kg,明显高于传统的池塘养殖。

泥鳅循环水养殖的管理要点
泥鳅的循环水养殖能否获得高产,其关键因素在于水处理的效率。高效的水处理除了与设施配置能力有关外,其重中之重是要做好循环水管路畅通,及时排除池中废物,以减轻生物处理的负荷。确保饵料质量,并注重投喂方法,做到合理投喂,尽量减少饵料溶失、残饵及排泄物带来的水质败坏,以减轻此类物质对系统的压力确保养殖系统生态平衡,以优质环境实现疾病预防。

声明:部分文章内容、图片、音视频素材来源于互联网,转载会注明其出处,如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站分享文章目的供大家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认可内容正确性或立场!如有具体业务需求可联系我们,一切以具体沟通为准!
转载本文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21h2o.com/archives/108
分享:
           
上一篇:下一篇: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网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