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一种适应性极强的鱼类,能在广泛的温度范围内生存,最理想的pH值环境为7.0-8.5,且需要溶氧量维持在3.0mg/l以上。在自然环境下,刚破膜而出的鱼苗在最初的3-5天内会依靠吸收自身的卵黄来获取营养。随着成长,它们开始以轮虫、小型枝角类、水蚯蚓等水生生物为食。在人工培育的环境中,黄颡鱼可以摄食绞碎的小鱼虾和软体动物,或者投喂特制的配合饲料。在人工养殖方面,黄颡鱼主要有单养和混养两种模式。
一、单养黄颡鱼的关键技术
首先,选择一个面积为25亩左右、水深1-2m的池塘,这个池塘应该有清新的水质、丰富的溶氧、方便的进排水设施。然后,安装好进排水棚栏和护网,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淤,并使用生石灰、漂白粉进行消毒。接着,每亩池塘放养大约2500-3000尾长度约3cm的黄颡鱼冬片,同时也可以放养100-200尾斤两花白鲢。放养后,每天需要投喂新鲜的蚯蚓、蚌肉、小鱼、小虾等动物性饵料,投喂量应占鱼体重的3-6%。在夏秋高温季节,每7-10天需要加换水一次,每次换水的深度为30-40cm,以保持池水的透明度在35-40cm。为了防止鱼病的发生,放养时应对鱼种进行药物浸洗,通常使用10微克的高锰酸钾或2-4%的食盐溶液浸洗鱼种5-10分钟。在饲养期间,每15-20天应使用漂白粉和生石灰全池泼撒一次,每月使用大黄、板蓝根等中药,以0.1-0.4%的添加量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5天。此外,在捕捞、投放、运输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鱼体造成损伤,以防在初春、秋冬低温季节感染水霉病。
二、混养黄颡鱼的技术
在主养四大家鱼或主养河蟹、对虾、甲鱼等特种水产的水面中,每亩可以套放100-200尾长度3cm以上的黄颡鱼种。这种混养模式不仅不会降低主养品种的产量,反而每亩还能额外收获尾重150-200克的黄颡鱼20-30千克。这是因为黄颡鱼能有效减少与主养鱼争食争氧的小杂鱼、虾的数量,从而提高主养品种的产量。同时,黄颡鱼还能有效控制养殖品种的锚关鳋等寄生虫性疾病的发生。这种混养模式充分利用了养殖空间,提高了养殖效益。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